七月的杠寨村,晨雾裹挟着草木与药草的清香弥漫开来。7月11日至17日,因关注到乡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且怀揣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贵州医科大学青春岐黄赋能队的队员们踩着露水,踏入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杠寨村。初到时,他们怀揣专业课本里的知识;离开时,行囊已装满经泥土浸润的实践认知 。7天里,队员们以中医药为纽带,在集市、药田、村寨间架起 “需求与服务”“传统与现代” 的桥梁,让青春力量既服务当下,更滋养乡村振兴的长远未来 。
集市调研:从 “单向输出” 到 “双向对话” 的健康启蒙
“爷爷,感冒药和降压药这两种不能同时用 —— 您看这单子上写着呢”,在杠寨村集市的摊位间,队员们递出的不只是问卷,更是一场 “接地气” 的健康对话。团队创新 “纸质问卷 + 线上表单” 模式,给老人逐题解读,教年轻人扫码留存,同步发放的《安全用药指南》上,用漫画标注着 “中药食疗方”“用药禁忌”。
图为队员朱坐宇在街头调研+中医药宣传 张晶供图
这场调研的价值,远不止收集 “本地药材认知度”“慢性病管理” 等数据。当队员用方言讲清 “不盲目加量服药”道理,当村民主动询问 “茯苓怎么吃”,本质上是完成了一次健康理念的 “双向启蒙”:村民意识到健康可以主动管理,队员则读懂 “基层健康服务不能只靠‘送’,更要靠‘引’”。这种 “调研即科普” 的思路,让 “健康中国” 战略在集市的烟火气里有了具体模样。
药田实践:在 “树药共生” 里读懂生态振兴的底层逻辑
松杉林的阴影里,竹节参的根茎在腐殖土中生长三年才成形;淫羊藿的叶片总朝着散射光舒展,与林木共享雨露 —— 在乾藏中药材种植基地,队员们跟着指导老师辨识药材时,看见的不只是植物标本,更是一套 “不破坏生态也能增收” 的生存智慧。
图为队员跟着指导老师在松衫林找中草药 罗忠圣供图
“2024 年给村民发了 70 多万工资,今年 600 亩药田能产 260 万”,基地负责人的话,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概念变成具象:村民不再需要砍树开荒,松杉林是药材的 “天然庇护所”,药材是山林的 “经济转化器”。队员们梳理的 “林下种植” 技术要点,最终凝结成一个认知:乡村振兴的 “生态密码”,就藏在对自然的敬畏里 —— 像竹节参那样扎根土地,方能长久生长。
村寨服务:让中医药成为连接 “健康与情感” 的文化纽带
在杠寨村党群服务中心,义诊桌前的温暖不止于测血压——队员们协助老师做体质辨识、记录常见病症状,针对感冒、关节疼痛等病症整理用药方案,并细心标注“中西药合用间隔”等注意事项;给留守女性讲“陈皮玫瑰花泡水能疏肝”时,会耐心听她们念叨“带孙孙的辛苦”;教留守儿童画竹节参时,会轻声问“想给打工的爸妈说什么呀”,让孩子们的画作变成捎给远方的“家书”。这些细节里,中医药早已跳出“诊疗工具”的单一定义。
图为队员协助老师开展义诊活动 钱俊雪供图
队员们发现:周奶奶喝了 “疏肝茶” 后睡得香,不只是药方有效,更是有人愿意听她 “说心事”;孩子把画着药田的作品寄给父母,传递的不只是 “药材知识”,更是 “家里安好” 的安心。这种 “身心同调” 的服务,让中医药成为乡村的 “情感黏合剂”—— 而文化认同,正是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力量。
产业探索:从 “观察车间” 到 “设计未来” 的链条思维
双壶堂药业的车间里,杜仲树皮经净制、浸润、切片,每道工序都有老匠人把关。队员们记录下 “200 人就业、人均年增收 5000 元” 的产业数据,更注意到 “从树皮到饮片,价值翻了几番” 的转化逻辑。基于此,他们协助提出的 “中药材种植 + 研学”“饮片组合销售” 等建议,正推动产业从 “种药卖药” 向 “全链条增值” 转型
图为药企负责人在向团队介绍中药饮片制作过程 张欣供图
这背后是对乡村产业的深层思考:乡村振兴不能只靠 “种得好”,更要 “卖得好、延伸得好”。当药田能接待研学团,当饮片能做成 “养生礼盒”,村民的收入就有了 “多重保险”。队员们用行动证明:青年助力产业振兴,不只是 “帮忙干活”,更要 “打开思路”。
温情走访:在 “物质帮扶” 与 “精神传承” 中厚植振兴底气
给困难家庭送米和纸巾等生活物资时,队员们会顺手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检查药品保质期,留下 “有问题随时打电话” 的承诺;听侦察兵老兵讲 “阵地战” 故事时,会给老人测血压、讲 “适度劳作” 的养生道,让红色记忆与健康关怀交织。
图为队员张晶为独居老人测血压 田喜月供图
这些行动超越了 “完成任务” 的意义:物资帮扶解决 “眼前难”,健康联系卡搭建 “长效桥”,红色故事则注入 “精气神”。正如老兵所说:“日子好了,更要记得怎么拼出来的。” 乡村振兴需要的,正是这种 “物质富足” 与 “精神丰盈” 的双重底气。
标本制作:让 “药材记忆” 成为传承的活态载体
队员们制作的竹节参标本,标签上不仅有 “生长特性”,还有 “杠寨村松杉林下种植” 的备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标本,未来会走进村寨课堂 —— 孩子们能触摸到 “家乡的药材”,村民能直观了解 “为什么咱这的竹节参好”。
从 “实验室看标本” 到 “田间做标本” 再到 “用标本传文化”,队员们完成的是一次认知跃迁:中医药传承不是 “守着老方子”,而是让药材 “说话”,让年轻人看见 “传统智慧就在身边”。
实践虽已结束,但队员们种下的 “种子” 正在生长:健康理念扎了根,产业思路开了花,文化火种发了芽。青春岐黄赋能队用行动证明:青年扎根乡土,就能让乡村振兴有活力;中医药融入生活,就能让发展有底蕴。这份青春答卷,还在继续书写。而杠寨村的松杉林里,竹节参仍在静静生长 ——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希望,在青春与智慧的滋养下,终将愈发繁茂。
指导老师:覃容贵、罗忠圣、徐昌艳
文:张晶
图:罗忠圣、钱俊雪、田喜月、张欣、张晶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