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榆林学院文学院红色资源传承和保护利用调查暑期三下乡队伍赴榆阳区万佛楼社区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绘本课。《民歌与诗——我们的传统节日》是由“绘秦韵”绘本工作室自主创作的科普性绘本。绘本以陕北民歌曲调演唱传统节日古诗,用富有陕北地域文化特征的画面呈现古诗中的传统节日,通过创新视角,创作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复合教育意义的儿童绘本,让小朋友们在阅读中,了解相对应的节日习俗文化、利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这里实践队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了与中国传统节日,民歌与诗相关的课程。
课堂一开始,老师就带着孩子们“穿越”到了不同的节日场景里。从《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传统,到清明节祭祖的缕缕哀思;从中秋月下“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团圆向往,到重阳节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与思念。我们用故事讲习俗,用旋律传情感,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每个节日背后,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诵诗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情感也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中,我们口中传唱的不仅是诗歌,更是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互动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来说出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孩子们软糯的口音把七夕节,清明节的起源说得格外生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们带着大家一起欣赏以古诗为词创作出的陕北民歌,体验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多样。质朴旋律响起,传统文化也更加生动鲜活,文化认同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理生根发芽,心灵也在传统歌谣中获得温暖与成长。
其实,传统从不是课本里的文字,也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民歌里的烟火气,是诗句中的文化根,是代代相传的习俗里藏着的生活智慧。在课堂中,我们没有生硬地“教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在吟唱中触摸旋律的温度,在诵读中感受诗句的意境,在故事中理解节日的意义。当他们知道重阳节登高是为了“步步高升”,中秋吃月饼是期盼“团团圆圆”,这些藏在习俗里的祝福,便成了他们能听懂的“文化密码”。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课的模样,我们知道: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悄悄种进了他们心里。
传统节日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民歌与诗》是传递这份基因的最美载体。愿今天的歌声与诗句,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温暖底色,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些藏在节日里的团圆、思念与热爱,都能读懂传统文化里的浪漫与深情。
今天的课堂里,孩子们的笑声,陕北民歌的曲调与古诗的平仄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民歌与诗---我们的传统节日》绘本课堂,在一片意犹未尽中圆满落幕了。这不仅是一场小朋友的欢乐派对,更是一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温暖之旅。
指导老师:杨静涛
撰稿:高璨
图片:支嘉蕊 任欣悦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