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金明 深耕“花鼓灯”非遗文化

 时间:2025-09-05 08:48:32来源:蚌埠新闻网

晨光熹微,71岁的金明一如往常,早早踱步在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冯嘴村的传承基地。从15岁结缘花鼓灯,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孤身千里走淮河寻根问脉,到创办传承基地培育五千“灯娃”;从田间地头的采风记录,到国际舞台的文化绽放,金明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

正如他所言:“淮河的水养着花鼓灯的魂,我这辈子,就是要把这捧‘东方芭蕾’的火种传下去。”

1960年,6岁的金明随父母迁居蚌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群衣衫褴褛的庄稼汉正踩着颠簸的节奏起舞。“鞋帮子都磨破了,脚趾头露在外面,可他们跳得那么带劲!”多年后回想起那个场景,他仍难掩激动。

9岁登台演出,15岁考入蚌埠市文工团,命运的轨迹悄然改变。机缘巧合下,金明拜入花鼓灯一代宗师冯国佩门下。

“师父常说,花鼓灯是淮河的魂,丢了它,就等于断了根。”恩师的教诲如灯塔指引,让金明在艺术道路上愈发坚定。

1973年,金明带着首部原创作品《月夜练兵》崭露头角。正当掌声如潮时,他却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当时追求形式创新,反而丢了花鼓灯的魂。”冯国佩的一句“淮河边村村有灯窝”点醒梦中人。从此,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寻根之旅”。

凌晨的淮河码头,泥泞中跋涉的身影,暴雨中摇晃的油纸伞……这些画面定格成金明寻访“灯窝子”的珍贵记忆。

数年间,他徒步丈量豫皖苏三省交界,走访百余个村落,用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下近万首民间灯歌、数不胜数的舞蹈语汇。“有些村子连路都没有,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口井水解乏。”回忆往昔,金明轻描淡写的语气里透着几分豪迈。

2008年,退休后的金明自筹资金,将马城镇冯嘴村废弃校舍改造成传承基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让它荒废了。”如今,这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传承基地,已成为花鼓灯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和2019年“一带一路”(青岛)高峰论坛期间,与会人员文化交流来到冯嘴村。金明编排的《淮河边的玩灯人》《欢腾的鼓乡》让外国友人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演出中所使用扇子也被外国友人带向世界各地。

在金明的推动下,花鼓灯进校园蔚然成风。他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安徽花鼓灯》成为不少高校舞蹈专业的必修教材。2021年,他指导学生编排的《安徽花鼓灯》在世界舞蹈锦标赛摘银。

由他编创、导演的《好一个花鼓灯》《珠城的传说》曾荣获中宣部、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0余部作品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优秀作品奖。先后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与花鼓灯相伴五十余载,这份热爱早已成为金明此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他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无论瑞雪飞舞、太阳当头,求教于民间老艺人,呼吸着乡间的野风,饮着甜甜的淮水,立足民间、创新弘扬传承花鼓灯文化的步履依然有力。

http://bb.ahwang.cn/bbnews/20250904/2905044.html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