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内蒙古|林场兴农:绿动北疆绘就乡村新卷

 时间:2025-07-28 09:00:57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呼伦贝尔7月26日消息(记者刘一晨)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内蒙古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蓬勃生机。盛夏七月,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场那360万亩广袤的施业区,仿佛踏入了一幅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协同共进的绝美画卷,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生态产业多元绽放,林下经济生机勃勃

步入牙克石林场,今年新栽种的10万株花卉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海与周边葱郁的林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苗圃内,樟子松、云杉等苗木舒展着翠绿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林场中圈养的梅花鹿(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林下经济在这片土地上多点开花,特色种养殖业已渐成规模。16座木耳培育大棚里,工作人员正精心照料着黑木耳与白木耳,一朵朵、一簇簇的木耳散发着诱人的菌香;8座水果种植温室中,西瓜、香瓜、哈密瓜、黑加仑等特色瓜果长势喜人,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3座松茸培育棚室内,工作人员忙碌其中,以智慧和勤劳实现着产业的接续发展。

清澈的小河里游人泛舟(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林场职工石意感慨道:“打记事起,爷爷口中林子里的故事就伴着我长大,如今,我成了林场第三代守林人。我们的林场,有望不到头的森林,林下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有挂满果实的采摘园,有培育新苗的苗圃。每天抬头是青山,低头是绿水,守护好这片绿、发展好林下经济,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心里滚烫的信念。”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林场人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农旅融合,生态+经济效益“双轮驱动”

牙克石林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旅融合。这里建有占地75亩的农旅综合体,今年栽种了2万余袋白木耳、20万袋黑木耳,还设定了1200平方米的培育基地培植松茸。同时,引进了菌类中的“黄金品种”——金木耳,种植了多种特色瓜果。

工人采摘木耳(央广网发 吴忠艳 摄)

综合体设置了采摘区、餐饮区、休闲区、动物观赏区、水上乐园等,已形成了集采摘体验、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农旅生态圈。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和木耳,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欣赏可爱的动物,在水上乐园尽情嬉戏,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欢乐。这种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保护+民生“携手同行”

牙克石市牙克石林场副场长姜磊介绍,林下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林场获批自治区保障性苗圃,种植苗木950万株;食用菌基地年产黑木耳超万斤,生态产业园产值达107万元,带动了24人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进。

林场中路两边的花(央广网发 安金鑫 摄)

牙克石林场始建于1958年,施业区面积达360万亩,林业经营面积244亩。近年来,林场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及退耕还林等重大项目,累计造林31万亩,造林保存率高达90%以上,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林场先后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最佳特色苗圃”“中国最美林场”“全国十佳林场”等殊荣。

工人在田地里作业(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生态修复显成效 “网格化+”管护体系常态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牙克石林场建立了完善的管护体系。建有14个管护站、5座防火瞭望塔,将17个沟系划分为26个网格,构建起“网格化+常态化”管护体系。自201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80%,林政案件减少90%;在生态修复方面,累计造林13万亩,施业区森林覆盖率从35.4%提升至37.6%。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牙克石林场积极推动森林康养、四季旅游与生态产业基地等项目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景观。据介绍,这里每年吸引3万余名游客慕名前来,在大兴安岭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生态产业带来的美好生活。

部分素材支持: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亚东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