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好人”李春喜的一天:她如何从牛棚走到人民大会堂

 时间:2025-05-07 08:36:35来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来到洱海源头,体验了“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4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牛粪公主”李春喜的一天。

“牛粪公主”,自然要和牛粪打交道。为了深度体验这个特殊的职业,记者前期认真备足了功课,预想过自己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忍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导致呕吐,完成不了工作,记者体验下来,困难远不只是浓烈的粪便气味......

日复一日形成的生物钟让李春喜不需要闹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干活。早上七点,记者如约来到李春喜家中,她早已吃过早饭,在门口等候,并给记者贴心准备好了工作服和劳动工具。由于李春喜肩膀有伤,记者和她约定,今天她只需要在一旁指导,看记者干活就可以了,随后记者坐上李春喜的专属三轮小货车,兴致勃勃地开启了一天的收粪之旅。

到达第一个农户家中,兴奋的记者并不会想到,这是她今天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收集牛粪的农户。

开工前,李春喜又给记者递上了罩衣、口罩,以及仅用了两个月却已经严重老化磨损的手套。刚进入“工作间”牛圈,粪便混杂着草料的味道,还好,戴着口罩,问题不大。

记者跟着李春喜走进牛圈深处,奶牛好像能听懂李春喜的话似的,温顺地站到一旁,这里的气味也愈发浓烈上头,在春喜的指导下,记者卖力地铲起堆在墙角的牛粪倒入塑料桶里,刚开始感觉还很新奇,不一会儿,记者就铲满了一桶。

一提,比想象中的要重,记者双手并用才勉强提到牛圈门口。准备装车,可记者的身高和三轮车车厢围栏高度已基本齐平,如何把牛粪倒入车厢里成了一个难题。按照李春喜的方法,腰部和肩臂同时发力,将桶往身后一摆,再利用惯性直接将一桶牛粪甩入车厢里,记者有样学样地尝试了几次,根本完不成,最后记者只能颤颤巍巍地将桶举过头顶,艰难地倒入车厢中。

一桶、两桶、三桶......记者奋力装完第四桶牛粪后,突然情绪失控,眼泪夺眶而出......

曾经脑海中出现的“不就是个体力活”的幼稚想法,让记者无比羞愧,也为自己的无力懊恼,更多的是,对李春喜的心疼,那一刻记者才知道,“脏、臭”只是对这份工作最轻描淡写的形容。几十斤的粪桶,要一一举过头顶倒进车里,这样的动作,李春喜独自一人每天要重复200多次。

这样重复、机械、繁重的工作,李春喜竟然坚持了9年!同样是女性,有那么多工作,她为什么选择了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

李春喜家在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作为洱海源头,村里农户散养的奶牛每天产生大量粪便,多年来,随意堆放的牛粪会随雨水流入洱海;而当地种植业又依赖化肥,导致洱海面源污染。

2016年,村里建起了畜禽粪便收集站,每吨牛粪可换得80元,在当时是一份很可观的收入。李春喜心动了,果断拿出仅有的3000元积蓄,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这份看似收入不错的工作。

和李春喜同样心动的还有附近几个村子里的300多家农户,可有人只坚持了三天,有人坚持了几个月,最后村里的女性畜禽粪便收集员里,只有看着温和却有着一股劲儿的李春喜坚持了下来。

最初村民因气味避而远之,丈夫也劝李春喜外出务工,说在外面打工干10天都没有她收粪1天辛苦,儿子也曾因母亲的职业而难为情......

但当村子从臭气熏天变为旅游热门地,当洱海水质持续向好,她的执拗让家人和村民逐渐理解。如今,身体不适时,丈夫和儿子都会主动接过粪桶;126户村民放心将家门钥匙交给她,方便不在家时她上门收集牛粪,还会递上一杯水,热情地邀她一起吃饭;村民外出干活时,她也会帮忙喂牛、照看家里的老人......

这份工作带给李春喜的不仅是至高的荣誉,还有长期劳作患上的腰椎、肩臂疾病。

从“牛粪公主”到“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从参加宴席被嫌弃到站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她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最光荣的现实意义。

正如她朴实的话语:“干这份工作之前,我最远只去到过大理市下关,没有这份工作,我怎么可能有机会两次去到北京领奖,而且收集员也不止我一人,奖章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9年来,李春喜每天要收集平均2吨左右、近200桶的牛粪,一周内收集完附近村子126户农户家,用坏了200多副防滑手套,行程达37040余公里、累计收集畜禽粪便11600多吨......”

之前,这些数字只是新闻报道里的普通文字,记者亲身体验,才知道这些文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最后竭尽全力才收集了10桶牛粪,虽然没有完成李春喜一天工作量的十分之一,但记者说,此刻,“坚韧、坚守、责任”这样的词语已经在自己眼中具象化了。

李春喜用最朴素的方式参与着一场宏大的生态保卫战,她的每一桶牛粪,都转化成了有机肥料,替代了污染洱海的化学制品,“牛粪—有机肥—生态农业”的循环模式,反哺着养育她的土地。

虽然任务没有完成,但记者她还是和李春喜将自己收集的140公斤牛粪运送到了收集站,完成称重、卸货、冲洗三轮车和工具......走完了李春喜一天的工作流程。

结束后,李春喜带着记者来到洱海源头凤羽河边,九年来,凤羽河的变化,没人比她的感受更直观。清澈见底的河水,波光粼粼。看着生机勃勃的春景,李春喜说,“凤羽河从我们这里流过,汇入洱海,如果牛粪没有人收,像之前一样堆在沟边,下雨就会冲进河里,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清秀了,最终也会污染到洱海。现在我也已经习惯了,每天不干完,心里总是觉得不舒服。我想一直干到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

李春喜不是个例

在洱海保护治理一线

还有数百名像她一样的粪便收集员

驻守19年,每天检测水质的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

科研团队

凌晨打捞死亡水草的滩地管理员......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平凡坚守

织就了洱海保护治理最坚强的网格

洱海碧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

也见证着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牢记和践行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

这个“五一”劳动节

让我们再次向那

默默守护绿水青山的“李春喜”们

致以最深的敬意!

http://yn.wenming.cn/2022gb/ttyw2022/jjyn/202505/t20250506_6887442.html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