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团队从全国1680所高校的8013支团队中脱颖而出,入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这也是继2024年后,学院再次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7月9日,在新疆亚新煤层气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随着出征旗帜的挥动,这支由石油工程分院刘菊泉、孙新铭两名老师和12名学生组成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语’润边疆,‘青’心聚力”社会实践团正式启程开始为期18天的实践之旅。
授旗仪式。
在出征仪式上,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分院党支部书记孙新铭勉励学生们:“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用青春和智慧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亚新集团和新疆昂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也表达了对实践活动的支持与期待,承诺将全力配合,共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实践团队长孙少伟表示,“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全力以赴完成实践任务,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7月15日,实践团来到叶城县,探访了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乔鲁克靴制作技艺。在乔鲁克靴制作店,第三代传承人阿木丁·阿不都热合曼向队员们展示了这一传统工艺的精湛与韵味。从精心挑选皮革,到耐心裁剪、细致缝合,再到一针一线绣出精美图案,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传承人的心血与热爱。
实践团观摩阿木丁·阿布都热合曼制作乔鲁克靴。
队员们不仅观摩了制作过程,还亲自体验了制靴环节。队员姬炳全感慨道:“乔鲁克靴不仅是实用的鞋履,更是丝路文化的活态传承。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份文化瑰宝。”
7月16日至20日,实践团深入叶城县乌夏巴什镇的18个乡村,为2100名返乡学生送上了《神奇的石油》科普盛宴。指导教师刘菊泉和成员常正澎化身科普引路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验,将复杂的石油知识拆解成“听得懂、记得住、能复述”的语言片段。
石油科普讲座场景。
在尤吾斯村的一场讲座中,刘菊泉手持石油样本,向孩子们提问:“石油都是黑色的吗?”当展示出从黑色、褐色到绿色、无色的多样样本时。五年级学生拉孜娜·艾则麦提说:“原来石油这么神奇。它不仅让汽车跑起来,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这么精彩。”
实践团还通过播放开采视频、讲述技术革新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石油开采的艰辛与“能源报国”的分量。当听到柯克亚凝析气田的历史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家住亚贝希村的新疆第二医学院学生米娜瓦尔·热合曼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她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我更加坚定了将来回到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
7月16日,实践团携手叶城科技馆,在琼库尔艾格勒村开展了“推普+科普”系列活动。成员姬炳全通过盐水发电小风车实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盐水发电的奥秘。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写书法。
在昆仑国学书院,实践团成员常正澎带领孩子们走进书法的世界。从笔锋的提按转折到文房四宝的千年故事,孩子们在提笔落墨中熟悉汉字结构,在念字释义中巩固语言运用能力。
“语”润边疆,“青”心聚力。这支年轻的实践团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他们相信,通过一句句、一声声的共鸣,定能汇成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正如实践团队长孙少伟所说:“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共同书写祖国大地更加璀璨的文明新篇。”(张玲)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