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垃圾桶是志愿者发给我们的,一个垃圾桶装干垃圾,另外一个垃圾桶装湿垃圾,这样方便区分。”高寨乡村民胡琴说,“以前还以为垃圾分类很麻烦,志愿者经常来教我们怎么分类,一来二去,我们也晓得该怎么分类垃圾了。”
垃圾分类作为新的时尚,正在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在开阳县高寨乡,这种新时尚已经进入到了久场村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村民胡琴家中的干湿分类的垃圾桶分外醒目。她一边为家人准备晚餐,一边将不要的菜叶丢进这个湿垃圾桶。
尽管垃圾分类已经在久场村深入人心,但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从理解到支持到主动参与,仍有漫长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推进力度,引导形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据悉,高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逢八大扫除”“我们的节日”等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党员干部群众全乡招募志愿者2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
7月13日,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只见志愿服务者们手持扫帚、铁铲、镰刀等工具,集中对沿线的枯枝杂草、白色垃圾、乱堆乱放等进行了集中清理、清运,并组织群众志愿者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质量。
活动现场的志愿者们个个干劲十足,用自己的双手扮靓乡村环境。“我们自己家也住在这里,把周边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看到也安逸。”高寨乡村民万述勇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针对清理出来的垃圾,该乡还组织志愿者按分类标准进行分拣、装运。并进村入户开展垃圾“垃圾分类”宣传2000余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现场引导村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让“麻烦事”变“分内事”,推动垃圾分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狄良军
编辑:ZMX 审编:AD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