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高血糖会损伤人的血管、削弱免疫力,阻碍伤口修复。通常,糖尿病患者的伤口也很难愈合,甚至面临截肢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们新近开发的一种源自蜗牛黏液的糖胺聚糖类新型生物材料,或许能为糖尿病足溃疡带来转机!”8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明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原来,吴明一带领团队开发出新型仿细胞外基质结构凝胶贴片,通过“抗菌—抗炎—促再生”三重机制,为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提供了全新方案。这项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全文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上,为全球数亿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糖尿病足溃疡:沉默的“肢体杀手”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全球约4000万至6000万人受其困扰,患者年死亡率高达22%,超过许多癌症。
用传统治疗手段治疗该病,通常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滋生,50%以上患者对现有疗法无响应;另一方面,高血糖环境下,伤口长期处于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状态,表皮再生能力几乎停滞。
“就像在盐碱地里种庄稼,细菌不断‘捣乱’,伤口微环境的‘土壤’又板结缺氧,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吴明一研究员形象地比喻。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且复发率超过60%。
创新灵感往往来自大自然。
长期以来,吴明一团队聚焦面向心脑血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重大疾病的临床需求,开展天然聚糖的纯化制备、结构解析、药理活性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新药发现相关的基础研究。他们注意到,蜗牛爬行时分泌的黏液具有惊人的修复能力——即使在粗糙岩石上划伤,也能快速愈合。通过成分分析,发现黏液中的核心活性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糖胺聚糖(AFG),其结构与人体细胞外基质中的糖胺聚糖高度相似。
“细胞外基质就像细胞的‘摇篮’,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等生命活动。”论文第一作者邓拓博士解释。受此启发,团队将蜗牛糖胺聚糖与明胶通过共价键交联,构建出类似人体细胞外基质的三维凝胶网络。
三重机制破解糖尿病足愈合难题
在创新研发过程中,研究团队引入天然植物绿茶中的茶多酚EGCG,通过动态硼酸酯键技术,将其“锚定”在凝胶中,制备出兼具多重功能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以及促进组织再生的凝胶贴片。
这一设计,其实暗藏着智能“机关”。当伤口局部葡萄糖浓度升高时,硼酸酯键会断裂并释放EGCG,实现“按需给药”;而当血糖趋于稳定时,药物释放自动减缓,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的副作用。
在实验室中,抗菌、抗氧化、抗炎以及促进组织再生的凝胶贴片展现出“全能选手”般的表现。在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99.9%,效果媲美临床抗生素,但不存在耐药性风险;同时,它能清除80%以上的活性氧自由基,为伤口细胞创造“清新环境”。而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贴片组伤口7天表皮再生率达72.6%,是生理盐水组的2倍多,且胶原纤维排列与正常皮肤几乎一致。
“最关键的是它能‘安抚’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团队成员、论文第一作者之一的李轩介绍,这种凝胶贴片可使伤口炎症因子水平下降50%以上,打破“炎症—组织坏死”的恶性循环。在感染模型中,贴片还能阻止细菌定植,避免伤口恶化。
这项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国际期刊审稿人评价其“将天然产物与仿生材料完美结合”,并具有三大创新点:一是材料创新,将蜗牛糖胺聚糖用于创面修复,避免了传统肝素类药物的出血风险;其次是设计的智慧,用动态共价键实现“智能释药”,解决了EGCG易氧化、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三是能同时调控感染、炎症、再生三大病理环节,直击糖尿病伤口的核心痛点。
“我们期待通过后续持续研究,使这款‘仿生创可贴’让更多患者获益。”吴明一研究员介绍,这一成果未来还可拓展至压疮、烧伤等难愈合创面治疗,甚至开发成家用护理产品。
(吴明一供图)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