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养的“兰花”可能不是真兰花?爱蹭名字的植物另有身份!

 时间:2025-07-08 09:12:38来源: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兰花草》,歌词由胡适创作。相传胡适得到了一盆兰花草,他非常喜欢,不仅悉心照料,还为此写下了名为《希望》的白话诗。后来诗被谱上了曲子,就成了这首经典的歌曲。

而这只是众多与兰花有关的名人轶事之一。在我国,以“兰”为名的植物众多,它们其中一些是兰科植物,而另外一些则是因为形态上和兰花相似,也就被安上了带“兰”的姓名。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兰花的推崇和喜爱。

01 兰花文化中的“兰”

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块距今7000多年的陶片,上面刻有几片植物叶片的形状。根据当地的环境推断,陶片上描绘的植物很可能是箬兰(又名虾脊兰)。这是一种我国原生的兰科植物,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很常见。仲春时节,箬兰往往在整个山峦成片开放,它的花朵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因此有学者推测,这两件陶片可能就是中国赏兰文化的开端。

进入我国的信史时代之后,“兰花”就出现得非常频繁了。在《诗经》中,有“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的诗句;而在《离骚》中,屈原则描述过“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中的“蕳”和“蕙”都指代的是“兰花”。

不过,根据这些诗句对兰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兰花”主要指的是佩兰。它并非兰科植物,而是菊科泽兰属的物种。佩兰全株都有类似薰衣草一样的香味,我国古人会把它的叶片用来熏蒸或者沐浴,有时候也会作为香草佩戴。孔子非常喜欢佩兰,曾说过“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花称之为“王者之香”,兰花也从此成为高洁典雅的象征。

尽管此时草本的“兰花”究竟是谁还有争议,但树上的“兰花”已经很明确了。同样是在《离骚》中,就已经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木兰最初指的是木本植物玉兰,后来成为整个木兰科植物的统称。对于我们中国人,《木兰辞》中那个英姿飒爽、替父从征的花木兰家喻户晓,木兰也因此多了几分“忠孝勇节”的文化属性。

02 真正的兰科植物

直到唐朝,“兰花”才开始真正指代兰科植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国家实力增强,园艺水平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植物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另外一方面,我国当时处于小暖期,都城长安的气候能够让兰花顺利地生长。于是,这种原本在深山幽谷生长的野草,被移植到了繁华闹市,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到了宋代,随着文化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兰花不仅栽培日盛,并且对于兰花的识别和分类也更加严谨。北宋著名的诗人黄庭坚,对兰花尤其喜爱。在他的《书幽芳亭》中,他不仅以兰花高贵独特的品格比喻自己,也对兰花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对兰科植物进行了分类。

春兰一般在春初时节就已经开放,叶子比较短,花箭上一般只开一朵兰花;而蕙兰花期晚于春兰,并且叶子比较长,花剑上能看出五六朵兰花。

在此之后,兰花的种类日趋多样,后来还出现了墨兰、寒兰、建兰等。事实上,兰科是植物界数量第二多的家族,至今已经发现了2万多个物种。

为了便于区分,后世就将这些原产于我国,并且叶片细长、花朵精致的兰科植物统称为“国兰”。与之作为对比,从国外引入,或者花朵和叶形上与国兰有明显区分的兰科植物就被称为“洋兰”,比如蝴蝶兰、卡特兰、石斛兰、文心兰等。

图源:Pixabay

03 张冠李戴,似兰非兰

而正如欧洲人喜欢用“apple”指代陌生的植物一样,很多并非兰科植物,但叶形或者花朵与兰花有相似的物种,也不断以“兰”字命名。根据《中国植物志》的统计,名字带“兰”但不属于兰科的植物足足有168种,这也足见中国人对于兰花的喜爱。并且这种情况,随着东西方的频繁交流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名字带“兰”但不属于兰科的植物只有泽兰和马兰。马兰就是北方常见的绿化植物马蔺,它其实是鸢尾科的植物,因为花朵酷似兰花而有了这个别名。有趣的是,后世曾有学者考证,友人送给胡适的那盆“兰花草”并非兰科植物,而是马蔺。

到了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这个名单就多了好几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紫罗兰和米仔兰。

紫罗兰是十字花科物种,与白菜、萝卜其实是一个家族的,只是因为开出的紫色花朵与兰花有几分相似,就以“兰”为名了;米仔兰又叫珠兰、金粟兰,实际上无论是花朵还是叶片与兰花都大相径庭,只不过它能释放出阵阵幽香,所以我们的祖先同样愿意用“兰”字为其命名。

在同一时间进入中国的还有文殊兰,它其实是石蒜科的物种,在清初的《广东新语》这本书中首次被记录。文殊兰因为叶片、花朵与蕙兰类似,又因为它原产于南亚,与佛教的传播关系密切,因此它就以文殊菩萨为名,被称为“文殊兰”。

进入近代,这种“张冠李戴”,将非兰科植物命名为“兰花”的情况就更多了,很巧合的是,其中很多植物都来自非洲南部,比如吊兰、香雪兰、鹤望兰以及君子兰。

以君子兰为例,它原产于南非,1823年被英国人发现并带回英国,1854年它又从欧洲引入日本。因为它的种加名“nobilis”是“高尚、文雅”的意思,日本学者将其翻译时就赋予了“高贵”的含义,到了我国它则被命名为“君子兰”。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过“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但其实他混淆了这两个物种,芦荟原产于西亚,很早就已经进入我国;而龙舌兰是原产于墨西哥的植物,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龙舌兰才刚刚传入我国不久,他因为不熟悉这两种植物的区别,因此搞错了。

那么,读者朋友们不妨猜猜看,龙舌兰究竟是哪个部位与兰花相似呢?

从古至今,以兰为名的植物不断增加,兰花也逐渐承载了越来越多美好的寓意。无私奉献的独特幽香,坚强屹立的斗争精神,素雅内雅的品格,何尝又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写照呢?那么,你还知道哪些与兰花有关的故事,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