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因其依托网站、移动APP或社交媒体等平台,实现了保险产品从投保到理赔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其便捷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在逐年攀升。然而一些消费者却反映,某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投保容易理赔难”等问题。(据7月27日央视新闻报道)
产品名称的模糊性,是互联网保险误导消费者的主要手段。以“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为例,仅凭名称与宣传语,消费者极易误以为其意外保障额度高达百万元。然而,深入探究其保障责任后发现,“百万”保额仅适用于飞机意外身故或残疾,而日常意外身故或残疾的保险金仅为十万元,意外医疗补偿更是低至一万元。这种利用名称与宣传语制造的误导,违背了诚信原则,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远低于预期的保险产品,权益遭受损害。
信息披露不充分,则是互联网保险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惯用策略。部分重疾险在销售页面大肆宣传“不限健康状况、不受历史疾病影响”“不再因带病被拒保”等卖点,以此吸引消费者投保。然而,实际保障却与宣传内容大相径庭。尽管有的商家线上销售在形式上做到了合规,将所有信息均予展示,但通过巧妙设计,使消费者难以接触到关键内容,仅能看到商家希望消费者看到的信息。这种做法导致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无法全面了解产品真实情况,难以做出理性决策,涉嫌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互联网保险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这项工作。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为解决互联网保险领域的这些问题,需多方协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名称、宣传、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确保消费者的声音能够及时得到回应。
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保险公司应增强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置于首位。在产品设计、宣传销售等环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不夸大、不误导消费者。同时,加强客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及时解答消费者疑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
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风险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时,应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全面了解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关键信息,不盲目相信宣传。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王琦)
责任编辑:吕成海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