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83岁的党员魏发府用40年光阴履行着与大山的“绿色约定”。他以铁锹为笔、山林为卷,让昔日荒山蜕变为如今的生态宝库,用坚守诠释着一名党员对绿水青山的守护。
魏发府用一生守护绿水青山。
1942年,魏发府出生在大河镇石牛村。自1985年起,他发动家人在1000多米海拔的山上种植了1100多亩的树苗。岁月更迭,往日的荒山成了郁郁葱葱的一片。
郁郁葱葱。
雨后的大河镇,青山如洗,翠色欲滴。再一次见到魏发府,他和儿子魏其林正踩着山路,手持剪刀清理着树林里的枯树。
儿子魏其林清理着树林里的枯树。
“我的父亲80多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了,现在换我们来守护山林。”魏其林说,现在他已经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上山护林。
魏发府为何会选择种植树,还得从1982年说起。在1982年6月的一天,魏发府赶场回来,在一份《人民日报》上看到国家领导人植树的照片,他深有感触。更让他振奋的是,党中央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牧”,而魏发府所在的大坪山被划入重点治理范围,种树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他说干就干!
荒山变绿林。
“40年前,这片因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村民广种薄收。”魏发府说,被毁的树他要全部补回来。1985年,已经43岁的他,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签订了荒山绿化承包合同。
把荒山变绿林,谈何容易?那时栽树就是一个体力活,需要大量的人工,人工不够时,魏发府就把在外务工的子女喊回来帮忙;资金不够时,他就把办砖厂、开养殖场等的钱用于贴补植树造林。没有先进工具,就靠铁锹挖、肩膀扛;树苗成活率低,白天栽树、晚上查资料……40载寒来暑往,他记不清磨坏了多少双胶鞋,只记得每片林子的“生日”。
荒山变绿林。
“魏发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么多年,我们都很钦佩他。”大河镇石牛村村民魏永红说,从他记事起,魏发府就一直在种树。
在他一头扎进植树造林的那些年,鼎力支持他的妻子“倒下了”,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患了口腔癌,他自己也患病了。这一切没有击垮他,他先后开办苗圃场、砖瓦厂、养殖场等维持家庭的开支并继续植树。曾有人欲出高价买下发展起来的树木,但魏发府不为所动,断然拒绝。
荒山变绿林。
“魏老是我们这儿的‘绿色愚公’,也是‘活档案’,他栽的那片林子是哪年栽的,成活率多少,他比我们记得都清楚。40多年来,他种下1100多亩树,成活率在90%以上,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现在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80%。”大河镇石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刚说,石牛村出了这位“牛”人,他相当自豪。
植树造林成功后,为当地百姓谋福利的心一直未变,他又为家乡通电、修路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借款20余万元并出动全家劳动力投入到修路中,经3个月的努力修通了大坪山的通组公路。
荒山变绿林。
早在1965年,魏发府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虽不是共产党员的他,却时刻想着为群众办实事。2020年,造林护林一辈子的魏发府遇上了修渠护渠的黄大发,黄大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申请加入共产党呢?”这一问再一次勾起了魏发府埋藏在心底的入党梦,于是坚定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23年,当时81岁的魏发府终于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
荣誉。
“入党那天,我内心很激动,我把党徽擦了又擦,别在胸前,走路都挺直了腰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现在我年纪大了,爬不动陡坡,但给树苗松松土、除除草还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魏发府说,现在他又有了新任务,那就是教育好青年一代,协调好邻里关系。
平凡铸就伟大。魏发府先后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遵义市先进生产者、遵义市道德模范、桐梓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魏发府和当地村民聊天,做好群众工作。
如今的大河镇,春有山花烂漫,秋有果实飘香,生态旅游成了村民增收的新渠道。山风拂过,林海翻涌,似在诉说着老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似在为这位“绿色愚公”对党的忠诚而赞歌。(文/图 万莲莲)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