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

 时间:2023-04-28 09:29:27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对“海上森林”的珍爱,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

编者按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类胎生木本植物群落,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关注红树林保护。4月10日,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并留下“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的殷殷嘱托。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力度,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近红树林背后的几位守护者,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倾心护林植绿、改善海洋生态的灼灼初心。

点滴守护 换来大自然慷慨馈赠

讲述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自然资源局海域管理股负责人、副股长 张常翼龙

湛江有着广东三分之一的海岸线,共有红树林面积约6398.3公顷,占全国的23.7%,是全国拥有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一面忙于红树林的修复和造林,一面努力加强对红树林的宣传保护教育,还丝毫不放松对自然岸线的巡查管理。

刚开始,有的群众对保护红树林不是很理解:“在海滩涂养殖塘内种红树林,养殖收成减少可怎么办?”面对这种担忧,我们用事实说话,摸索出一套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红树林种植渔业养殖耦合模式”。用此模式营造红树林,只占用养殖塘部分区域,其他区域可以继续养殖;同时,在养殖塘里“挖土堆岛”种植红树林,塘内容纳水的体积没有减少,养殖品种的收成自然也不会少。而且,种植红树林还可以吸附养殖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反而能增加养殖品种收成。

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算清楚了,大家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渐渐地,渔民们发现,守护红树林的点滴之力换来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你瞧,渔民许裕彬的筐里装着活螃蟹、活鱼、活虾,即将交到商贩手里。

为了更好守护红树林,我们在全市第一个建立了海洋协管员制度,选拔村干部组建基层海洋协管员队伍,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巡查,加强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守护好红树林,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我们的精心守护下,这片红树林定会郁郁葱葱,亭亭如盖……

汇聚更多力量守护红树林

讲述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文卿

“红树长不好,要去问螃蟹。”这句趣语说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复杂程度很高,要想有新发现,就要往林子里钻,要注意系统研究。我的导师林鹏院士被称为“中国红树林之父”,他生前经常提醒我们:野外调查的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机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收集更多信息。

林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研究滩涂生物多样性,为了得到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及生物量等信息,需要先把样方框内的淤泥挖出,装桶后运到岸上清洗,然后对底栖动物进行分类、计数、称重。现在,“钻林子”“挖泥巴”又成了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我从1991年开始跟着导师做红树林研究,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团队早期以红树植物对潮间带环境的适应机制、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基础研究为主,现在除了继续强化基础研究,也关注红树林的保护、管理、修复和可持续应用,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红树林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和实施原则。红树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同时又是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研究时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我目前负责的“滨海湿地生态学专题”这门课程,提倡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积极互动、发表意见。

1993年,林先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秉持着开放态度,持续吸纳着不同学科人才。近些年,中国红树林研究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全球论文发表最多的十家相关研究单位里,中国占了四家,基本覆盖了所有研究方向,我想这与红树林研究中开放合作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未来,希望更多有志于守护红树林的青年学者加入进来。

为红树林保护撑起“制度之伞”

讲述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 王广军

2013年,我来到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工作。初来乍到,我就被白鹭翩跹的滨海湿地吸引,更迷上了那郁郁葱葱、蔚为壮观的“海上长城”红树林。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009.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230多公顷。在湿地公园,我从事科研监测管护工作,主要的保护对象就是红树林。我时常手持GPS、水质监测仪、望远镜等仪器设备,穿梭于湿地公园的各个角落。几年间,我完成了湿地公园红树林林班点位图,并开展了红树林群落种类及底栖生物调查等科研项目。

后来,我来到北海市林业局,继续从事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经过走访了解、组织巡护,我对红树林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及过度利用等威胁因素有了进一步认识,感受到巨大的保护压力,也更加认识到破解红树林保护难题的重要性。

2017年,总书记在广西考察了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叮嘱“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六年来,我们用踏实行动回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组织编制了《北海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科学设定北海市“十四五”期间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目标,循序渐进推进保护修复工作。我们组织编制的《北海市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2020—2030年)》,将全市现有红树林分区、分类科学管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使红树林管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北海市红树林保护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落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打通红树林管护的“最后一米”。

科技之力 助红树林葱葱郁郁

讲述人: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林业研究室主任、林业学科负责人 王金旺

浙江红树林的发展,最早见于1957年从福建引种于乐清西门岛,当时种植的目的是抵御台风。种植成功后,很快形成了一波人工栽培红树林的小高潮。

近年来,红树林种植与保护有了更大进展。2013年,温州市海洋渔业局开展了第一个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其后五六年间,温州和台州地区应用海洋生态补偿资金、蓝色海湾整治等资金发展红树林,2016至2018年红树林面积增长到300公顷,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

在浙江营造红树林,难度非常大。受气温、地貌等条件影响,浙江的红树林生长缓慢,成林时间长,北缘地区红树林管护成本高。能否经受住低温寒害,是浙江红树林面临的最大考验。为了选育更多抗寒红树良种,我们陆续从福建等地引种了10多种红树林植物,大部分种类都被冻死了,只有秋茄、桐花树引种成功,秋茄耐寒表现最好。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研究所陈秋夏所长带领的课题组选育出国内首个红树林抗寒良种“龙港秋茄母树林种子”,还初步确定了较高纬度海域(浙南)红树林秋茄的宜林线,建立了一套适合较高纬度海域的红树林栽植技术。当然,这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需要攻克的难题还有很多。

目前,我们项目组正在推进省尖兵项目“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了省内多家单位攻关,往返滩涂、浑身泥泞,不辞辛劳地收集第一手数据。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在红树林造林、抚育、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红树林守护海洋,我们也要守护好红树林。

让孩子们与红树林共成长

讲述人: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校长 张伟

福田红树林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深圳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片原生红树林。2019年以来,我们携手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领学生走近红树林、了解红树林,共同践行“爱护红树,绿美生态”的课程理念。

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走进保护区,兴致勃勃地观看科普短片,聆听工作人员讲解红树林的知识。他们喜欢看弹涂鱼在滩涂“画画”,看招潮蟹在礁石间“捉迷藏”,研究红树的特殊根系和泌盐现象,寻觅候鸟迁徙的路线和足迹……

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的胡柳柳老师和杨琼博士把“红树讲堂”开进了我们的校园。比如,以“修复我们的地球,共绘美好家园”为主题,与我校携手举行“4·22地球日”活动,给孩子们讲红树,请孩子们写红树、画红树、唱红树,创作红树林手工作品……孩子们渐渐地了解红树、深爱红树,争当红树林保护小小志愿者。

“舞蹈家黑脸琵鹭/是福田红树林的大明星/她穿着白色的蕾丝裙/蹬着墨色的高跟鞋……”这是我校蒙古族小姑娘吉尔格勒其其格在“红树林观鸟笔会”上即兴创作的童诗《明星鸟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她希望通过诗歌让大家都来认识它、保护它。

学校还成立了“云水童诗间”童诗工作室。孩子们常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和红树林工作人员一起,把发现的美好写进诗里、画进画里。童诗工作室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区保护红树林的宣讲活动、直播课堂,把红树的诗意之美带给了千家万户。

你瞧,用诗、用画、用自然笔记,孩子们成了红树林成长的观察师和记录者,他们也像红树林一样,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吴春燕、唐一歌、马跃华、周仕兴、陆健、严圣禾、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丰瑶、邓丽云)

编辑:WJ 审编:AD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0156-539